【军史】红军‘红一师’简史
【军史】红军‘红一师’简史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起义时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10月转战到井冈山地区后创建根据地。
【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下辖一、二、三3个团,共5000多人。
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编为第一团,团长钟文璋;
原安源的工人武装和萍乡、醴陵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二团,团长王新亚;
原平江、浏阳的农民自卫军和湖北崇阳、通城一带的农民自卫军编为第三团,团长苏先俊。
后又收编进攻武汉被击溃的夏斗寅残部为第四团,团长邱国轩。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担任总指挥,按中共“八七会议”决定举行秋收起义。
因久攻长沙不下,毛泽东毅然决定将这支部队向湘赣边区敌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转移。
经三湾改编,确定人民军队建军原则,该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到达湖南省宜章地区,随即与中共湘南特委发动湘南起义,先后组成工农革命军第1、第3、第4、第7师等部队。
4月,朱德、陈毅率部到达江西省今井冈山市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会师后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平江起义部队组成的红5军主力由湘鄂赣边转战到井冈山,同红4军会合,并编为红4军第30团。红5军一部由黄公略领导仍留湘鄂赣边坚持斗争。
在此期间,红4军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下,运用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挫败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等率红4军主力向赣南和闽西进军,随后与当地中共组织和地方武装相结合,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29年12月,中共红4军前委根据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中共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总结了红4军的建军经验,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基本建军原则。
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红4军第30、第32团与“会剿”井冈山的国民党军激战4昼夜,随后,第30团主力向赣南转移,4月中旬又返回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后于8月中旬转战到湘鄂赣边界地区;9月初,该部与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重新组成红5军。
1930年6月中旬,中共红4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在福建省长汀召开联席会议,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关于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建正规军团的决定,将红军第4、第6(后改称第3军)、第12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共2万余人。不久,在赣西南地区成立的红军第20、第22军也划归红1军团建制。
在湘鄂赣地区的红5军和红8军组成红军第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随后,由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组成的红军第16军,也划归红3军团建制。
1930年6月23日,红1军团主力从长汀北上,8月23日,在浏阳县永和市与红军第3军团会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朱德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3军团,共3万余人。
11月至1931年9月参加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
1931年11月2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红一方面军总指挥部撤销,方面军所属部队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称中央红军。
朱德任中革军委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
中革军委设总参谋部,叶剑英任部长;总政治部,王稼祥兼任主任(不久,聂荣臻、贺昌先后任副主任);总经理部,范树德任部长。这时中央红军辖第3、第4军和第3军团。
12月16日,宁都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5军团(辖第13、第14、第15军),季振同任总指挥,萧劲光任政治委员,亦划归中央红军建制。
1932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重编红军第1、第3、第5军团。
红军第4、第15军编为第1军团,并组建军团总指挥部,林彪任总指挥(后改称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
第5、第7、第14军编为第3军团(红14军实际未编入);
第3、第13军编为第5军团。
6月,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朱德兼任方面军总司令,叶剑英兼任参谋长,王稼祥兼任政治部主任。
8月,红一方面军组织序列作了局部调整:第3军重新编入第1军团,第15军重新编入第5军团;同月,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0月,周恩来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932年底至1933年初,红一方面军为了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对所属部队进行整编。
整编后,红1军团辖第7、第9、第10、第11师;
红3军团辖第1、第2、第3师和第7军(辖4个团);
红5军团辖第38、第39师和第15军(辖4个团)。
1933年2~3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打破国民党军第四次大规模“围剿”,消灭国民党军近3个师。
这时红一方面军辖第1、第3、第5军团和第11、第12、第21、第22军,共8万余人。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组成,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张云逸分任方面军参谋长、副参谋长,王稼祥任总政治部主任兼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不久,杨尚昆接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任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
5月底至6月初,红一方面军按照中国工农红军新编制进行改编:
红1军团所属部队与红22军、瑞金模范师编为红军第1军团,辖第1、第2、第3师(第3师实际未编入);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徐彦刚(12月后为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1934年秋后为朱瑞)、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长赵尔陆。
第一师师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后相继为王开湘、黄苏);
第二师师长徐彦刚(后为陈光)、政治委员胡阿林(后为刘亚楼);第三师师长周昆(后为黄德善)、政治委员伍修权(后为旷朱权)。
红3军团所属部队与红21军、兴国模范师编为红军第3军团,辖第4、第5、第6师;
红5军团辖第13师,不久,红军第15师(由少共国际师改编)、红军第34师(由福建军区第19军缩编)归红5军团建制。
红11军缩编为第19师,
红12军缩编为独立第1团。
1934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
10月,红一方面军组建第7、第9军团。
第7军团,寻淮洲任军团长,萧劲光任政治委员,辖第19师、第20师、第34师和1个独立团;
第9军团,罗炳辉任军团长,蔡树藩任政治委员,辖第3师(即原红1军团第3师)、第14师和2个独立团。
“红一师”是毛泽东1933年6月在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亲手创建,并从井冈山上走出来的英雄部队。
北京军区第65集团军“红一师”的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战争年代曾孕育出“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英模典型。
伴随着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史,她从战火硝烟中一路走来,历经多次调整改编,成为今天雄踞塞外的北京军区某摩托化步兵师。
1933年6月7日,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红三军”下辖的第7、9师和“红22军”军部及66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
1934年10月10日,各部队开始长征,此时,红一军团编制和各级主官为: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
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第1团(团长杨得志)红一团诞生于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之中,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最悠久的部队之一,有“天下第一团”的美誉。战争年代,曾被苏维埃政府授予“牺牲决胜团”、“顽强抗敌红一团”光荣称号。闻名于世的“大渡河十七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的“功臣炮连”、解放战争中38把尖刀把把见敌血的“密云尖刀连”以及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的“攻坚英雄营”等英模集体都出自该团。第2团团长李聚奎;第3团团长黄永胜。
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
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
“红一师”最著名的一战,是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当时“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率1营(营长孙继先)冒雨赶到大渡河安顺场,由17名官兵组成渡河敢死队,分两次乘船渡河,即“大渡河17勇士”。
1935年9月12日,召开会议决定,将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共七八千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毛泽东;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下辖:
第1纵队,由原来的红一军团改称。司令员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谭政。辖:
第1大队(红一师),大队长杨得志;政委肖华;副大队长陈正湘;参谋长耿飚。
第2大队,大队长李英华。
第2纵队,由原来红三军团改称。司令员彭雪枫;政委李富春;参谋长萧劲光。
第3纵队,主要由由中共中央机关、军委第二、四局、国家保卫局、总政治部、干部团、红军总部直属队编成,这是一支干部的团队。司令员叶剑英;政委邓发;参谋长张经武。
1935年11月3日,中革军委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番号。
原由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改编的陕甘支队一、二纵队合编为新的红一军团。军团长左权(此时林彪调任红军大学校长),政委聂荣臻。下辖:
红一师,师长陈赓;政委杨成武;副师长杨得志;参谋长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下辖:
红1团,团长杨得志;政委罗元发。
红13团(前身为红7军),团长朱水秋;政委胡发坚。
红3团,团长曾保堂;政委肖锋。
红二师;
红四师。
1937年8月22日,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
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榘;下辖:
685团(杨得志任团长);
686团(李天佑任团长);
独立团(杨成武任团长)。
“红一师”从组建到全国解放,编制改了8次,两个主力团“红一团”和“红三团”也先后调离,红一师只剩下了“红二团”
“红一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 ;政训处主任罗元发;参谋长熊伯涛。下辖:
1营营长曾宝堂;
2营营长季光顺;
3营营长黄寿发。
独立团团部:红一师 ——115师独立团 ——晋察冀独立师 ——晋察冀1分区—— 冀察(郭天民)纵队6旅—— 晋察冀二纵4旅—— 华北野战军八纵22旅—— 65军193师(红一师)
独立团1营:红一军团1师1团(红三军七师)—— 115师独立团1营 ——晋察冀独立师1团—— 晋察冀1分区1团 ——陕甘宁教2旅1团 ——热辽(黄永胜)纵队27旅70团 ——热辽军区独17旅49团 ——热河独1师1团 ——东北人民解放军十一纵31师91团 ——48军142师424团 ——52年10月改称144师430团,编入55军 ——69年12月改称55军163师487团(红1团)
独立团2营:红一军团1师13团(红七军部队)—— 115师独立团2营—— 晋察冀独立师2团—— 晋察冀3分区2团 ——冀晋(赵尔陆)纵队1旅2团—— 晋察冀教导旅2团 ——晋察冀4纵11旅32团 ——64军191师572团(红13团)
独立团3营:红一军团1师3团(1936年1月在陕北组建)—— 115师独立团3营 ——晋察冀军区独立师3团(由独立团1营1连、2营1连和2连、3营4连编成)—— 邓华支队3团 ——八路军四纵队11支队31大队 ——晋察冀1分区6团 冀晋5分区6团—— 冀晋纵队(陈正湘)4旅6团 ——晋察冀四纵11旅32团—— 察哈尔军区11旅32团 ——晋察冀3纵9旅26团—— 63军189师566团(陕北红3团)
独立团3营之一部:晋察冀独立师3团2营(2营为红13团之一部)—— 扩编为邓华支队2团 ——八路军第四纵队11支队33大队—— 冀热察挺进军7团 ——冀察11分区7团 ——冀察(郭天民)纵队7旅19团 ——晋察冀2纵5旅13团—— 67军199师595团
1937年8月,八路军组建之初,在其序列之下确实只有三个师。不过有一点很特殊,就是在八路军第115师的序列之下有一个直属独立团。
这个直属独立团是由红一方面第一军团第1师改编而成,就是后来八路军独立第1师的前身。
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直属独立团在很短时间内有了快速的发展,兵力从最初的2000多人发展到了7000多人。
于是,在1937年11月13日,八路军第115师直属独立团被扩编为了八路军独立第1师。师长杨成武;政委邓华;参谋长熊伯涛。下辖:
第1团,团长陈正湘;
第2团,团长黄寿发;
第3团,团长季光顺。
此外独立师还有骑兵营、特务营等作战部队。可是不久之后,国民党方面在得知八路军扩编了一个独立师之后,就立即出面进行干涉。
因此,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八路军很快就撤销了独立第1师的番号,改用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的番号。就这样,从组建到撤销,八路军独立第1师仅仅存在了一个月的时间。
1937年11月,部队改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杨成武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参谋长熊伯涛。
1939年底,他们在晋北黄土岭击毙“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1941年,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将敌人引上河北易县附近的狼牙山,最后跳崖自尽,是为“狼牙山五壮士”。
抗战胜利后,八路军决定将晋察冀军区各根据地部队进行整编组建,司令部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保定阜平县。
1945年11月,为了使用作战需要,晋察冀军区组建了两支野战军: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萧克;政委罗瑞卿)。下辖9个野战纵队,兵力20余万。
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部队被编为冀察(郭天民)纵队第6旅。
晋察冀军区第一野战军下辖:
冀晋(陈正湘)纵队;
冀察(郭天民)纵队;辖第6旅,旅长肖应棠;政委龙道权;参谋长 宋学飞。辖第16团,团长郑三生;第17团,团长黄伯峰;第18团,团长陈焕。
冀察(刘道生)纵队;
冀中(杨成武)纵队。
晋察冀军区第二野战军下辖:
晋冀鲁豫第一纵队(杨得志纵队);
黄永胜纵队:也叫热辽纵队;
詹才芳纵队:也叫冀东纵队;
赵尔陆纵队:也叫冀晋纵队;
黄寿发纵队,也叫冀中纵队。
1946年6月,晋察冀野战军由9个野战纵队26个旅81个团,缩编为4个纵队9个旅24个团,野战军由原来的20余万人缩减至共5.1万人。
冀察(郭天民)纵队第6旅被编入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
原晋冀鲁豫一纵由三旅9团缩减为三旅6团,编为第一纵队;
原冀察郭天民、刘道生两个纵队6个旅,合并为第二纵队辖2个旅;第4旅,旅长肖应棠;政委龙道权。辖第10团团长 郑三生;第11团团长 谭珠生;第12团团长 杨森。
原冀中杨成武、黄寿发两个纵队5个旅,合并为第三纵队辖2个旅;
原冀晋陈正湘、赵尔陆两个纵队5个旅,合并为第四纵队辖2个旅;
原热辽黄永胜纵队和冀东詹才芳纵队番号撤销。
1948年10月,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被编入晋察冀野战军第8纵队(后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旅。旅长许诚;政委龙道权;参谋长 郑三生;政治部主任 陈亚夫。辖:
第64团团长田雨;
第65团团长齐景武;
第66团团长杨森。
1949年1月,原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编为第65军 ,军长邱蔚;政委王道邦;王克斌任副军长,副军长兼参谋长肖应棠。辖第193师、第194师、第195师。
第8纵队所辖第22 旅改称第193 师,郑三生任师长,史进前任师政治委员;辖:
577团团长田雨;
578团团长田润生;
579团团长齐景武;
炮兵团团长肖剑平。
第23 旅改称第194 师,赵文进任师长,袁耐冬任政治委员;
第24 旅改称第195 师,阮平任师长,杨银声任政治委员。
步兵第577团前身是红1师沿革下来的一部分。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从第1、2大队(原红1、2团)抽调部分红军干部骨干和3个红军排,与涞源、 灵邱、上寨游击支队编成第3大队(后称新3团)。大队长邱蔚,政委肖锋。
同年7月原北平地下党创建的平郊游击队——”国民抗日军“(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兼第5军分区), 与第1军分区合并。
8月第5支队战斗部队与新3团之3营合编为第1军分区第3团,由原第5支队第1纵队纵队长纪亭榭任团长,原第2团政委袁升平任政委,原新3团团长邱蔚任副团长。
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野战第6旅第16团。
1946年3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10团。
1948年11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旅第64团。
1949年1月改编 为陆军第65军步兵第193师577团。
1993年12月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193师577团。
步兵第578团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第l军分区第25团。是1938年4月,在河北易县由抗战初期原河北定(兴)、易(县)、涞(水)、徐(水)地区地方爱国武装组成的” 抗日救国第10路军“,改编组成冀中游击第3支队。
1939年2月整编为晋察冀(冀察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支队;9月该支队第1、2团合编为第25团,支队参谋长宋学飞兼任团长,1团(1 大队)政委张如三任政委。
1945年10月改编为晋察军区冀察纵队野战第6旅第17团。
1946年3月改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第11团。
1948年11月改编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 旅第65团。
1949年1月改编为陆军第65军步兵第193师步兵第578团。
1993年12月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193师578团。
1998年7月,部队精简整编时撤编。
步兵第579团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平北分区第40团,于1942年2月,在赤城县前孤山村由原红28军改编后的1个红军连和部分红军干部骨干与平北游击大队组成。
1945年10月 改编为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第8旅第23团。
1946年6月调归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第4旅改称12团,
于1948年11月改称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第22旅第66团。
1949年1月改编为陆军第65军 步兵第193师步兵第579团。
1993年12月改编为陆军第65集团军摩托化步兵第193师579团。
炮兵团的前身是步兵第193师师属山炮营和军炮兵团迫击炮营,于1950年12月25日在山东藤县大徐庄组建。设山炮营、107迫击炮营。
65军在华北野战军中成立最晚,但193师却大名鼎鼎,其前身是著名的中央苏区“红1师”,历史悠久,政治坚定,能吃大苦,能打大仗,作风勇猛,经验丰富,机动力强。
193师基础较老,战斗力强,为华北军区头等主力师。在解放战争中,曾参加保卫张家口、绥远、正太、大清河北、清风店、石家庄、保北,进军察南、热西,转战冀东、平绥路,鏖战平津、太原,解放大西北等战役战斗,共歼敌38990人。
577团、579团在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中表现突出,双双荣记集体大功。
1951年2月第65军入朝作战,赶上第5次战役,担任右翼突击集团实施战役迂回。因不够顽强,部队的指挥者不敢大胆穿插并进行昼间作战,不仅未完成向议政府实施战役迂回的任务,而且全军数万人马集结在临津江南岸的狭小地带,遭敌军航空兵和炮兵的狂轰乱炸,伤亡惨重。
在阵地战阶段担任守卫开城的重要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著名作家巴金在该军第194师体验生活,创作了小说《团圆》,后被改编为家喻户晓的电影《英雄儿女》。193师随65军入朝参战,毙伤俘敌9000余人(其中俘虏86人)
1953年9月第65军回国,驻防河北张家口。
1981年参加北京军区在张家口地区组织实施震惊中外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代号为 “八○二”大演习。
1984年10月1日以579、578团为主体组建两个302反坦克导弹方队参加国庆35周年阅兵。
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5集团军步兵第193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
1997年6月,578团3连被中央军委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是新时期全军著名先进连队。
1998年8月体制编制调整,193师下辖步兵第577团、579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
“红一师”上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们完成了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6项表演和保障任务。
接下来就是国庆60周年大阅兵。
在红军的历史上,红一军团第一师当然是最光荣的队伍。它是中央红军主力中的主力。那么,红一师的师长都有谁呢?
第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罗炳辉。罗炳辉曾经是国民党将领,在滇军朱培德部当过营长。因不满国民党腐败,罗炳辉在1929年率部起义,加入了红军。最开始担任团长。他是云南彝良人,1930年长汀会议后,担任红12军的军长,红一军团整编后,担任红一师师长,长征开始后,担任红九军团军团长。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师长职务,可惜的是抗战胜利后不久,因病去世。
长征途中,红一师的著名师长是李聚奎,湖南安化人,是彭德怀平江起义成长起来的开国上将。李聚奎在长征出发之际担任红一师师长,可谓是临危受命。长征开始后,担任红一师师长,期间指挥由杨得志担任团长的红1团,作为主力部队的开路先锋,屡建奇功。抗战时期,担任129师386旅参谋长、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西满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1958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第三位师长就比较著名了,他就是刘亚楼。他是福建武平人,23岁的时候,担任红二师政委,长征时期的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等事迹,就是出自他之手。1935年8月,新任红一师师长,后又担任红二师师长。抗战时期,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担任东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十四兵团司令员,建国后长期担任空军司令员,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
红一师还有一位师长就是更为著名的陈赓。他是湖南湘乡人,1935年底,担任红一师师长,率部进军山西转战同蒲铁路沿线,后又率部参加山城堡战斗。1937年2月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后担任129师386旅旅长,成为日寇忌惮的八路军名将。而后,历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副总参谋长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
到1936年,当年红军的开路先锋杨成武担任红一师师长。他是福建长汀人,陈赓当师长的时候,他作为搭档,担任红一师政委,而后接任红一师师长。抗战后担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部队规模发展,他又成为八路军独立第一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兵团司令员、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建国后,还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总参谋长职务。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